機構謹慎看待明年大宗商品行情
2022年臨近尾聲,許多投資者發現,大宗商品今年走了個“寂寞”:與上年同期相比,許多大宗商品的價格幾乎沒有變化。
分析人士認為,今年以來,行情劇烈波動、交易成本提升等因素促使機構不斷拋售大宗商品資產,但供應短缺、需求回升等因素令部分品種仍對資金具有吸引力。
今年行情劇烈波動
2022年,盡管一些大宗商品一度大幅沖高,但隨后的大跌行情幾乎抹去了所有漲幅。文華財經數據顯示,截至12月23日記者發稿時,WTI原油期貨主力連續合約累計上漲約5%,同期倫銅期貨跌幅超10%。
相關數據顯示,伴隨大宗商品行情劇烈波動,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市場交易員持倉規模經歷了快速縮水。摩根大通數據顯示,今年前兩個月,資金曾大量涌入大宗商品,隨后形勢迅速逆轉,截至12月中旬,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流失1290億美元。
方正中期期貨研究院首席宏觀分析師李彥森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分析,從經濟基本面角度看,隨著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增強,以及美國、歐洲主要經濟數據持續回落,同步于經濟周期的大宗商品需求承受巨大壓力,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長期利空影響。
“另外,過去兩年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,顯然是受到全球貨幣寬松政策帶來的流動性沖擊影響。隨著全球主要央行開啟緊縮周期,加息、縮表也從流動性角度對大宗商品價格產生沖擊!崩顝┥硎,當前,價格拐點已現,機構開始拋售大宗商品資產。
另有分析人士表示,今年以來,大宗商品行情劇烈波動,大幅提升了市場違約風險,交易所紛紛提高保證金,交易成本的提升也促使資金紛紛轉向觀望。
“當前大宗商品的倉位規模和風險偏好均處于歷史偏低水平!泵绹y行大宗商品主管George Cultraro稱。
明年或出現反彈行情
盡管投資者紛紛收手,但部分機構對大宗商品后市走勢仍寄予厚望。
高盛近期發布的研報指出,由于供應短缺,大宗商品在2023年可能再次成為表現最佳的資產類別,或為投資者帶來超過40%的回報。
大宗商品研究公司Peak Trading Research數據顯示,在圣誕假期前,大宗商品市場面臨流動性枯竭,但未來幾周,金屬價格將呈季節性上漲,因為投資者傾向于在1月購買大宗商品期貨,以對沖通脹風險。
李彥森表示,從宏觀上看,影響大宗商品價格的主要因素,正在從美聯儲政策緊縮轉向全球經濟衰退,但兩者對于大宗商品而言均屬于利空因素。在上述兩因素影響下,2023年大宗商品價格總體或呈現偏弱走勢。但在美聯儲政策轉向預期增強的時間段,如2023年二季度,可能出現階段性反彈行情。
從投資時鐘角度看,當前海外國家多數處于從滯漲階段向衰退階段轉換的時期!斑@也暗示未來大宗商品價格或繼續呈現總體下行的趨勢。因此,大宗商品交易可以關注空頭機會,多頭投資者應維持觀望!崩顝┥J為,近三年來,國內外經濟周期不同步,展望后市,看好國內需求占比相對較高的部分品種,如黑色產業鏈相關品種。